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书店卷土重来 这次“大学社”为什么唱主角?

李丽萍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0-09-22

相信很多读者已经注意到,今年4·23世界阅读日前后,在成千上万场热闹的阅读活动外,多个高校校园书店竞相以崭新的面貌开业迎客,而且这些书店背后的“操盘者”多为大学出版社。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开设的陇上书店、同济大学出版社重装上阵的同济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一次性开设3家独秀书房地面店等。大学社开办校园书店并不稀奇,即使现在,多数大学社仍然保留着具备书店功能的读者服务部,只不过这些原先承担校内师生购书及邮购业务的读者服务部大多因为营销方式落伍、经营管理有待改善等原因,服务功能逐步衰退。

 

校园书店的集中“复兴”显然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早在2016年,中央十一部委就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引导和推动高校加强校园书店建设,鼓励发行企业参与高校书店建设,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达到一定建设标准的校园书店成为主要任务之一,意见还提出“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校园书店的整体规划,各高校要从场地、租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劲吹的全民阅读风同时助推了校园书店的升温。大学出版社主导重装或者新开业的校园书店可以说是读者服务部的2.0版,这些书店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复合式的经营业态,集图书、咖啡、文创等产品经营为一体,书店中本版书占比逐渐减少,全品种运营成为常态,成为读者分享交流的体验式平台。



然而紧盯校园书店的并不只有大学社,强劲的新华系、资本雄厚的出版集团、人情味十足的民营独立书店等都纷纷将触角“伸到”了校园。“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讲情怀之外,大学社要凭什么才能重回校园书店主角?


教材服务的升级换代


高校教材一直都是大学社的主体业务,而本校的教材发行更是重头戏,之所以说校园书店是读者服务部的升级版也在于多数大学社仍将春秋两季的高校学生,特别是本校学生的教材需求当作校园书店的中心工作。这从大学社负责校园书店的部门安排可见端倪,如湖南大学的学习斋·湖南大学校园书店由湖南大学高校出版图书代办站来统筹运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明德书店及读者服务部由出版社第四销售部负责。相比之前,这种读者服务变得更加主动且精细,而不是坐等订单上门。

  

除了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的2家校园书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还在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4座校园内建立了校园书店。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销售部主任、校园书店负责人之一律蕴哲看来,高校教材自主采购政策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社教材发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求个性化明显,购买时间更分散,有了校园书店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固定的“根据地”。“学生对于教材是有刚性需求的,但是往往缺乏购买的途径,开设校园书店的学校,教材销售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律蕴哲同时提到,校园书店能引导学生使用正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严重的高校教材盗版现象。人大社现在已经改变此前“坐等”高校寻求合作的被动姿态,主动出击,与多个高校后勤部门取得联系,商议开店事宜。

  


湖大社学习斋书店内备齐了学校全品种教材和学科专业书籍,以满足师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探求。在图书售卖上,出版社已经开始策划线上线上同步宣传销售,根据出版社的节奏进行图书促销,甚至推出“网订店取”服务等。

 

社校学术气质相匹配

 

在对校园书店进行定位时,大学社更愿意将校园特色与出版社优势进行无缝结合。据北语书店经理程洲介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经过广泛调研,将北语书店的主营产品定位为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相关图书和电子音像产品,以及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图书、电子音像产品等语言学习、研究类出版物。除此之外,北语书店还兼营中国传统文化类出版物及大众普及类出版物。北语书店成为中外文化国际交流平台、北语师生社会实践平台,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类出版物研发调研平台。经过3年多的摸索,北语书店在对外汉语教学、普及性的中国文化类读物,以及出国考试外语学习类出版物上已经非常完备。更深层次的、全方位介绍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出版物和介绍国外历史、文化类的出版物也日益丰富。

  

值得关注的是,广西师大社继续发挥塑造子品牌的“强势”打法,推出了与出版社气质相符的实体书店品牌“独秀书房”和阅读推广文化服务品牌“观文馆”,在“出版社+高校”的合作下,实现校园书店的科学、有序、可持续、可复制。在书店经营中定期策划“观文馆·经典共读”系列校园活动,以共建大学人文实验室为理念,充分挖掘联合高校与出版社集团的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新型校园文化空间和服务理念,积极打造“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将原来售卖教材的化工书店升级为陇上书店,转型升级后的陇上书店集“阅读体验、讲座沙龙、学术交流、新书发布、成果展示”为一体。书店内特设可容纳近30~40人围坐的沙龙区域,依靠华东理工大学深厚的学术资源,书店将会定期举办高端的文化沙龙、学术活动、读书会活动,为高校的师生群体提供文化交流的场所。作为华理社的自营书店,书店内集中展示了华理社精品图书,既有荣获国家出版基金的“页岩气”项目、社会工作流派译库等学术著作,同时,也展示了深受读者喜爱的“迪士尼”系列、“日汉对照名家名译”系列等,让读者对出版社拳头产品有所了解。

  

不同书店的衍生业务各有偏重,北语书店开拓了两个新的业务板块:文化创意和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培训,目前北语书店成熟的体验和培训项目主要有茶艺、书画、剪纸、中国节。2017年累计举办体验和培训活动40余场,累计参与人数超过1000人。外研书店今年年初开创外研书店艺术空间,在美术教育和展览方面进行了试水。

  

一样的校园书店,大学社为其赋予了不一样的“气质”,在共性之外着力强化个性经营,为师生提供了不得不去的理由。

  

书店“新手”探寻规范化管理


作为书店经营“新手”,大学社正在尽快完善内外部管理机制。自2014年重新升级开业后,北语书店有意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分别设置了书店经理、班组经理、产品经理三类管理岗位,还通过提升岗位级别、改善员工待遇,引进了新的高水平人才,建立了高水平的团队。在考核机制上,北语书店将原来固定的工资制改为“底薪+绩效”的更具激励效果的薪酬体制。新的薪酬体系保证了员工薪酬水平与经营业绩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此外,北语书店还建立了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入职培训和外出培训。

  


每年北语书店开展两次固定的购书节——北京语言大学开学季购书节(每年9月15日~10月15日)和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季购书节(每年6月1日~6月30日);两个促销月——北京阅读季特惠购书月(每年4月1日~4月30日),双十一特惠购书月(每年11月11日~12月12日)。2017年累计举办专业讲座、文化交流、新书发布、征文、诵读等各类活动50多场,累计覆盖人数超过3000人。

  

经过一系列的转型升级,北语书店目前已经发展成营业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年销售额超过400万元,年销售利润超过100万元,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强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品牌书店。

  

即使有了政策的“关照”,多个校园书店负责人坦言,读者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线上购书具备的吸引力似乎已经不可逆转,获得租金、场地支持的书店尚可实现微小盈利,背负租金压力的书店几乎没有盈利空间。但是正如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戎炜所言,对于大学社来说,高校师生是出版社最为核心服务群体,开设校园书店并非单纯的业务延伸,“圈人”比“圈钱”更重要,校园书店带来的品牌溢出效应对于出版社整体业务的发展极为有利。开设校园书店这种线下渠道的布局,是出版社走进终端的不二选择。当然,在从专业做书人向实体店经营的转型中,大学社还有很多坎要迈。有出版社无奈表示,出版社在书店经营上算是外行,从图书选品、多业态经营、沙龙的规范性策划到书店的整体宣传常常捉襟见肘。好在现在开始为时并不晚。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